2025年2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易雨君教授团队在《Earth's Future》期刊发表题为“Quantifying Biodiversity's Present and Future: Current Potentials and SSP-RCP-Driven Land Use Impacts"的论文。该研究发现,不同的情景需要在对生物多样性丧失敏感的特定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努力。这为这些有针对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基础,确保在各种未来情景下优先考虑相关地区,有助于在土地利用动态与气候变化的复杂交织情况下制定有效的保护战略。
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人类福祉至关重要,但目前面临着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威胁。高排放发展情景通常被认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具破坏性的。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发展路径与生物多样性结果之间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该研究通过使用基于能值的方法,估算了当前省级生物多样性潜力,并预测了在不同SSP-RCP情景下,2030年、2050年、2070年和2090年跨气候区和省级划分的物种丰富度损失(包括两栖类、哺乳类和鸟类)。
研究发现,西南省份的生物多样性潜力较其他地区更大(图1)。未来的土地利用趋势为,建设用地和荒地将增加,而草地将减少,这在不同情景下将导致显著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突显了保护需求。而未来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遵循胡线和气候区的分布,南方和湿润地区将出现显著减少(图2)。高排放情景SSP585并不一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最具破坏性的影响,不同的情景需要针对特定气候区和省份进行重点关注。

图1 中国省级生物多样性潜力

图2 SSP-RCP情景下各气候区物种丰富度的百分比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成以琳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易雨君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易雨君教授团队近年来主要从事生态水动力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湿地生态、水生态评价、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研究。
论文信息:Cheng, Y., Liu, H., Du, J., & Yi, Y. (2025). Quantifying biodiversity's present and future: Current potentials and SSP‐RCP‐driven land use impacts. Earth's Future, 13, e2024EF005191.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4EF00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