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李春晖教授团队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期刊发表题为“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amplify runoff variability risks in lower reaches of large rivers"的文章。该研究构建了一个三层归因分析框架,用于研究黄河流域(1952-2021年)径流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驱动因素及上下游关系。
气候因素(从上游的-8.6%到下游的+7.1%)和人为干扰(15.2%–92.9%)在纵向上的累积效应,导致下游地面临更高的径流变化风险,且季节性波动更为显著(尤其是在水库调控河段)。冰川、湖泊和水库的蓄水能力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同时也是跨流域水资源调控的关键驱动因素。

图1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各子流域“径流贡献”变化的贡献率。a–d 四个时段(PII–PI、P2–P1、P3–P2、P4–P3)各子流域年尺度径流贡献变化量(气泡大小)及气候/人类贡献百分比(柱状+散点)。e–h 对应四个时段的月尺度径流贡献变化量(点形状与大小)及气候变化贡献比例(颜色)。
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的径流变化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且这种影响在流域内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上升和降水变化对径流产生了显著影响,而人类活动,特别是水库建设、农业灌溉和人口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径流的减少。此外,研究还揭示了上游和下游径流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表明上游地区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下游径流变化具有累积效应,增加了下游地区的径流变异性风险。因此,为了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并加强区域间的水资源协调与合作。该研究的结论不仅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大型河流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
论文信息:Gao, J., Li, C., Zhou, X., Yi, Y., Wang, X., & Liu, Q. (2025).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amplify runoff variability risks in lower reaches of large rivers.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6, 794.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5-02759-3